【成都六部门补课点综合评述】
近年来,成都市针对校外培训市场的“隐形变异”现象,由‌教育局、市场监管局、公安局、民政局、网信办、消防救援支队‌六个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(简称“‌成都六部门补课点‌”专项行动),旨在全面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遏制学科类培训的违规反弹。这一行动通过跨部门协同、数据共享和精准打击,显著提升了治理效率。据统计,2023年专项行动共查处违规补课点超300个,涉及学生人数超1.5万人,关闭非法培训机构近百家,罚没违规资金超千万元。

成都的治理模式具有三个显著特点:‌一是强化多部门联动‌,打破传统单一部门执法壁垒;‌二是技术驱动监管‌,利用大数据分析锁定违规线索;‌三是社会共治‌,通过家长举报和社区巡查拓宽信息来源。然而,治理过程中也面临机构隐蔽化、线上转移、取证难度大等挑战。总体来看,‌成都六部门补课点‌治理为全国提供了跨部门协作的典型案例,但仍需在长效机制和技术赋能上进一步突破。


一、政策背景与治理目标

1. ‌“双减”政策的深化落实

自2021年国家“双减”政策出台后,成都市迅速响应,但在2022年监测中发现,部分学科类培训以“家政服务”“研学活动”等名义转入地下。为此,‌成都六部门‌于2023年初启动专项整治,明确将打击范围从线下扩展至线上,重点查处“一对一”“住家教师”等隐蔽形式。

2. ‌治理核心目标

专项行动聚焦三大目标:‌(1)取缔违规机构‌,消除安全隐患;(2)‌规范市场秩序‌,防止资本无序扩张;(3)‌保障学生权益‌,减轻家庭经济负担。通过高压态势,成都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校外培训市场全面规范化。


二、多部门协作机制与职责分工

1. ‌跨部门协作框架

六个部门形成“1+5”协作模式:‌教育局‌牵头统筹,市场监管局负责资质审查,公安局打击违法行为,民政局监管非营利性机构,网信办监控线上平台,消防救援支队排查场地隐患(表1)。

表1:成都六部门职责分工对照

部门 核心职责 2023年成果(案例)
教育局 统筹协调、政策制定 牵头查处违规机构120家
市场监管局 查处虚假宣传、无证经营 吊销营业执照45份
公安局 打击非法聚集、暴力抗法 行政拘留8人
民政局 监管非营利性培训机构 注销违规社会组织12家
网信办 监测线上违规广告、直播 清理违规信息3000余条
消防救援支队 排查消防隐患、关停高风险场地 查封场地28处

2. ‌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

各部门通过“成都市校外培训监管平台”实时共享数据,例如市场监管局将企业注册信息同步至教育局,网信办推送线上线索至公安局。2023年联合执法行动中,跨部门协作占比达70%,较2022年提升25%。


三、典型案例与执法效果

1. ‌典型案例分析

  • 案例1:青羊区“家政辅导”案
    市场监管局通过消费投诉发现某家政公司涉嫌组织学科培训,联合教育局突击检查,查实违规补课学生60人,罚没收入80万元。
  • 案例2:高新区“直播授课”案
    网信办监测到某平台主播以“知识分享”名义进行数学教学,公安局溯源后查处背后运营公司,关闭直播间12个。

2. ‌执法成效数据

2023年数据显示,专项行动覆盖成都23个区县,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.2万人次,日均检查机构50家。与2022年相比,违规补课点数量下降40%,家长投诉量减少35%。


四、技术手段在治理中的应用

1. ‌大数据精准识别

教育局联合网信办开发“隐形变异培训识别模型”,通过分析机构用电量、场地租赁信息、网络流量等数据,锁定可疑目标。例如,某补习机构夜间用电量异常激增,触发系统预警后被查处。

2. ‌区块链存证与电子合同

市场监管局要求培训机构使用区块链电子合同,确保交易透明可追溯。2023年,通过电子合同发现阴阳合同、虚假宣传等问题23起。


五、社会反响与争议焦点

1. ‌家长群体态度分化

支持者认为治理行动减轻了经济压力(表2),反对者则担忧优质教育资源向“地下经济”转移。调查显示,65%家长支持严格执法,但25%家长仍通过熟人介绍寻找“私教”。

表2:家长对专项行动的态度对比(2023年抽样调查)

态度类型 占比 主要理由
支持 65% 降低经济负担,减少孩子焦虑
中立 10% 效果待观察,担忧教学质量下降
反对 25% 需求未被满足,升学压力未缓解

2. ‌机构生存策略变化

部分机构转向“高端定制服务”,收费提高3-5倍;另一些则与民办学校合作,以“课后托管”名义规避监管。


六、区域治理差异与难点对比

1. ‌中心城区与郊县对比

中心城区(如锦江区、青羊区)因人口密集、监管严格,违规补课点数量下降显著;而郊县(如彭州市、邛崃市)因执法力量薄弱,问题反弹率较高(表3)。

表3:成都不同区域治理效果对比(2023年)

区域 查处机构数量 反弹率 家长满意度
锦江区 38 5% 78%
青羊区 42 7% 75%
彭州市 15 20% 60%
邛崃市 12 25% 55%

2. ‌线上与线下治理难点

线下补课点隐蔽性强,需依赖社区网格员排查;线上平台则面临跨地域执法、证据固定难等问题。


七、长效机制建设与未来挑战

1. ‌信用惩戒与行业黑名单

教育局建立“校外培训信用档案”,违规机构及教师纳入黑名单,限制其参与政府采购、评优评先。2023年已有32家机构被列入名单。

2. ‌疏导需求的配套政策

成都试点“官方补习平台”,组织公立学校教师提供低价答疑服务,但覆盖面仅占学生总数的10%,未能完全替代市场需求。


八、对其他城市的借鉴意义

成都经验表明,‌跨部门协作‌和‌技术赋能‌是治理违规补课的核心。例如,杭州、西安已借鉴成都模式建立多部门联合专班,但需注意避免“运动式执法”,需通过立法明确违规标准与处罚细则。


【结语】
成都六部门补课点治理行动通过创新机制与技术应用,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,但其长效性仍需依赖政策衔接与社会共识。未来需进一步平衡“堵”与“疏”,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。